2018年,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依然是AI的高調布道者。
7月,百度第二屆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站在陸奇當年站過的舞臺一端,大聲宣告“EveryoneCanAI”,宣布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量產下線。
這是一場“交成績單”式的大會,證明在前百度COO陸奇離開后,百度一如既往地重視AI,甚至呈現了更為實際的落地成果:無人車、芯片、商用系統。
此后的11月,無論是在百度世界大會上,還是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彥宏都在大談百度AI及其商業化落地進展。
只是,他早在今年初就公開為百度AI定調了:“我非常相信AI,但是沒有說過AllinAI這句話”,在1月份舉行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上,李彥宏明確強調。而2017年7月的百度開發者大會上,剛剛就任百度COO半年的陸奇還說“百度將AllinAI”。
在李彥宏為AI站臺的同時,搜索、信息流等傳統業務,被李彥宏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
相比百度AI的高調,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鮮有公開談論過。不過,他曾在內部會議上提到AI,稱在方向大致正確的情況下,先開一槍,不能等,要大膽地往前走。
而幾個月前,任正非在簽發的一份《總裁辦電子郵件》中又提到:自知在云、人工智能上落后了許多,但不能泡沫式地追趕。
今年10月,華為打響AI第一槍,首次對外公布AI戰略,并發布其在AI方面的多個落地成功。此前,華為在AI方面的布局一直讓外界倍感神秘。
華為和百度都堪稱中國在AI技術方面資源豐富、優勢顯著的科技巨頭。但他們在AI對外宣傳及具體操作上風格迥異。
李彥宏的“AI糾結”
2017年7月,在百度第一屆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乘坐自動駕駛汽車奔赴國家會議中心,連線在現場的演講者COO陸奇,不僅展現了百度加碼AI的決心,陸奇在這一場戰略轉型中的關鍵地位,也一覽無余。
此前的1月17日,陸奇正式加盟百度,擔任百度總裁和COO。“百度正由搜索向人工智能艱難轉型,需要他發揮百分之百的能力,這是其他平臺所不能給他的。”在陸奇的就職發布會上,李彥宏這樣說。
陸奇也曾在百度的公開活動上宣布,“百度將AllinAI,我們在AI時代的核心戰略就是開放賦能,我們的將來必須建立在與每個開發者共贏的基礎上。”
百度向AI轉型,除了戰略思考,也許還包括對百度的救贖。2年前的魏則西事件,引起了人們對百度運營模式強烈質疑的同時,也使許多人意識到百度創新能力的羸弱。
“我們已經很久沒有給用戶一個真正創新的新產品,”2016年6月,李彥宏在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我們需要創新,這樣大家對百度的不足,對百度的容忍程度就會高很多。”半年之后,李彥宏挖來陸奇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及首席運營官,同時公布AI戰略。
按照陸奇的設想,百度AI的商業化途徑是“數據+算法+軟硬件”,百度將以AI為基礎,提升和改進核心業務,同時用AI打造DuerOS、無人車Apollo和金融。
媒體將陸奇對百度的調整稱為“陸奇速度”,2017年僅上半年,圍繞AI,百度內部進行了地震式變革:裁撤醫療事業部、剝離百度外賣、成立智能駕駛事業群,整合NLP、KG、IDL、Speech、BigData等核心技術,成立AI技術平臺體系,并直接、間接導致一批副總裁級別以上高管離開,以及王海峰、景鯤等高管的升職。
2017年是夢想與規劃未來的一年,從市場反應看,投資者對百度向AI轉型的戰略給予了肯定:其股價結束了長達2年的下跌,從167美元上漲至年底的242美元,市值最高時超過900億美元。
這一場“雞血”,在2018年5月18日陸奇突然宣布離職時,驟然停止。
關于陸奇離職的公開口徑是“因為個人與家庭原因”。而一些“內部傳聞”則稱,陸奇因某些垂直行業競價排名廣告問題,與內部多位搜索高管發生沖突,甚至有傳言說,陸奇和百度搜索總負責人向海龍,某一人將在組織架構調整中離職,最終,陸奇未能獲勝。
巧合的是,在宣布陸奇離職的前兩天,百度市值曾達到歷史最高點的991億美元,突破千億似乎觸手可及。離職公布當日,百度股價暴跌近10%,持續呈下行走勢。截至目前,百度市值跌去三分之一,回落至2016年底的水平。
無人得知李彥宏對此的情緒。5月21日,李彥宏召開百度內部溝通會,在陸奇解釋完離職原因并起身離開后,李彥宏表示,百度“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的戰略不變。有百度內部人士對媒體透露,李彥宏對自動駕駛依舊相當重視,要下大力氣發展Apollo。
一個多月后,第二屆百度AI開發者大會,現場連線廈門金龍客車生產車間,直播Apollo小巴、也是全球首款L4級自動駕駛巴士量產下線畫面。親自主持演講的李彥宏在舞臺一側,神情激動,一如一年前的陸奇。盡管是合作生產,Apollo首款汽車的量產對李彥宏仍然意義重大,百度AI不再是論壇上的演講PPT,“吹的牛實現了”。
2018年初,李彥宏在公開演講中否認“說過AllinAI”,他解釋說,“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一件事情絕對化,其實今天搜索背后的技術完全是AI的技術,我不希望大家說出百度AllinAI的時候,指的是百度所有的資源都去做無人車、度秘,其實不是的,我們大多數的資源可能還是在百度搜索、信息流等相對比較核心的業務上。”
這不難理解。與性感的AI戰略相比,搜索和信息流業務盡管缺少故事,卻仍是百度收入的主力。
2018年三季報顯示,搜索和信息流業務貢獻的網絡營銷收入為225億元,占總營收比例近80%,李彥宏對信息流這項親自帶隊的業務表示,“已經成為百度營收增速的一大亮點”。
最新數據顯示,百度App日活躍用戶數1.6億,日均搜索響應超過60億次,每日信息流推薦差距150億次。信息流產品用戶使用時長同比增長68%。
有二級市場人士對百度豪賭AI的價值表達質疑。“如果百度把人工智能一年100多億元的投入砍掉,其市值能上漲30%-50%。”一長期關注美股的投資人表示。在他看來,“百度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廣告營銷,人工智能和云業務帶來的大數據優勢,今后也會附能廣告。”上述投資人提到,“但這點幫助,與巨大的投入不成正比。”
不難理解李彥宏試圖平衡AI和廣告業務關系的內心糾結。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僅靠信息流廣告業務起家的字節跳動目前已經是國內漲勢最兇猛的流量巨頭,最新估值已達750億美金,而百度目前市值為548億美金。
任正非低調力推AI
相比李彥宏在AI方面的高調,任正非對AI則要低調得多。直到2017年,談及AI,他也只是偶爾提及相對寬泛的行業前景,比如“高質量的數據是AI的前提與基礎”。
華為高級顧問黃衛偉曾在采訪時表示,任正非在內部談AI,“說先不要做大架構,先讓各個領域單點突破”。黃衛偉對這一方向的解釋是,“AI處于初期階段,可能更需要市場機制,規劃這些頂層設計反而更容易看偏,容易誤導。”
任正非在內部會議上指出,華為不做公共的人工智能產品,不做小商品,始終要保持在主航道上。人工智能雖然有泡沫,但是大的趨勢和方向不會變。
他將華為的人工智能研究分為三部分,其一是研究基礎理論,鼓勵內部科學家根據興趣和能力選擇方向與課題,不一定與生產、價值創造掛鉤,“要給他們體面的收入”。
AI的應用則分為內外兩方面。在對外產品上,再次強調了“與主航道吻合,與現實相結合”,在主航道邊界內“可以大投”;對內方面,是借助AI做使能器,以改善華為的流程管理,這一工程在于解決管理的難點和痛點,使管理流程節點自動化和智能化。
但在2018年10月以前,華為AI布局一直保持神秘。2018年中,根據外媒報道,一個名為“D計劃”的華為AI項目被傳出,據稱,這是華為十年內最大的研發項目,設計華為自研云端AI芯片,以及將AI引入華為手機、芯片、云服務等各產品及服務中。
D計劃的公開名稱是“達芬奇項目”,意為與達芬奇的通才特質相同,華為的AI理念貫穿軟件到硬件,從芯片、云到不同物聯網終端的全場景支持。達芬奇項目的具體誕生日期是2017年6月,與任正非某次關于AI戰略聚焦主航道的發言時間相近。
在今年10月10日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AI戰略正式亮相。只是和百度相比,華為此次大會,越過了規劃和展望,直抵成果展示階段。
華為兩款AI芯片的發布,成為大會關鍵內容,其中昇騰910是目前單芯片計算密度最大的AI芯片,主要用在云端,提供AI訓練算力;昇騰310則面向計算場景,其Lite、Tiny、Nano三種不同型號分別面對物聯網、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等消費終端。
昇騰芯片搭建于華為全新的“達芬奇架構”,這也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宣布的“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中的一部分。全場景AI,意為華為將在云、各種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和各種消費終端等全場景中部署AI。為實現這一目的,則需達芬奇架構提供的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以及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棧方案。
在世界范圍中,同樣擁有自研云端、AI芯片、云計算服務和智能終端的公司,分別是亞馬遜、微軟和谷歌。這也就意味著,如果AI全場景和全棧計劃進展順利,華為在該領域有機會成為比肩財富世界500強中排名前五的科技企業。2018年,這一榜單中華為的排名是72位。
盡管徐直軍在大會當日強調,華為的AI戰略“并非轉型,而是前進”。但該戰略甫一出世,無疑引起了各界廣泛關注。
華為上一次押寶移動互聯網,手機業務平地而起,短短數年達到出貨量全球第二,此次進軍AI,自身雖無任何“押注”表示,仍舊引起業內無數關于轉型和引領的話題。
“我們走到這一條路上,最后一定會成功,只是時間早遲的問題,”在2年前的一場內部談話中,任正非這樣預言,“世界上還有哪個公司有這么大的業務量和數據量,與我們比拼?通過在服務商的積累和改進,五年后就可能產生世界上最強的人工智能專家。”
文章轉載自鳳凰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作者或來源機構不同意本站轉載采用,請通知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