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概念股科大訊飛近期連續處于風口浪尖上。
繼同傳造假風波后,科大訊飛近日又陷入一場“以建設培訓基地為名開發房地產”的爭議中,這令科大訊飛連續兩天股價大跌10%。
據央視《東方時空》欄目報道,科大訊飛在安徽宣城市的觀塘培訓基地,名義上是培訓基地,實際上是對外經營產業。并且該基地還位于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央視質疑,科大訊飛是在以高科技為名換取地方政府園區類用地,進行土地儲備和地皮套現。
央視報道之后,科大訊飛立即在深交所互動平臺上回應稱,“公司成立至今,一直專注于主業,沒有一分錢收入來源于房地產開發銷售。”
對于央視報道的后續處理情況,科大訊飛有關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該中心是作為支援革命老區經濟建設和扶貧工作的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流程規范、審批手續齊全??拼笥嶏w對于該經濟開發區位于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不知情,從報道得知后,公司立刻停止該中心運營,全面配合地方黨委政府整改工作。”
這家頂著“人工智能第一股”光環的公司,近期在輿論上負面纏身。另一方面,科大訊飛市值在過去一年內從超過千億市值跌落至當前的四百多億,也引來諸多對公司業務及前景的質疑。
“我覺得任何一個時間點看在歷史上都有高點和低點。但現在回調我認為也是合理的。”對于當前股價,科大訊飛CEO劉慶峰在近期接受騰訊《財約你》采訪時說。
公允地說,科大訊飛的市值大跌與A股市場在這段時間內整體低迷也有關系,不過這并不足以解釋高達六成的跌幅。從某種程度上看,科大訊飛市值跌落可以看作是在過去一年中投資者對AI概念從過分樂觀到回歸理性心態的過程。實際上,科大訊飛最新的財報數據,也未能明顯反映出其語音AI技術在“平臺+賽道”模式下的商業變現能力。
科大訊飛2018年半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2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2.6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億元,同比增長21.74%。但實現扣除非經常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2020萬元,同比下降73.39%。
科大訊飛解釋稱,其中有1.1億元的非經常損益收入,這部分收入主要來自于政府補貼。這不免令外界質疑,科大訊飛仍然是一家重度依賴政府補貼的公司。
不過,這份財報中也有向好的因素。即科大訊飛近年來大力拓展的C端業務(主要是智能硬件)收入占到總營收的10%以上,這項數據去年同期僅為3%左右。
在C端市場,盡管今年營收已經迅速增長,但是智能音箱、翻譯機等硬件產品市場規模不夠大,空間有限。今年上半年,科大訊飛總裁胡郁表示,將來3年之內的目標是消費者事業群占整個訊飛銷售額占比達到50%。
科大訊飛的商業模式是“平臺+賽道”,所謂“平臺”即為全行業提供人工智能能力,令開發者可以在訊飛的開放平臺上簡單便捷地使用其AI能力。賽道,則是在教育、醫療、司法等行業提供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
一位長期跟蹤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資人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科大訊飛的主要優勢在教育行業,在醫療、金融等行業還尚未建立起絕對領先的優勢。“語音開放平臺”想象空間巨大,但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僅BAT有所布局,如云知聲、思必馳等語音初創公司也已加入戰局。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開放平臺收入占科大訊飛總營收的比重為9.7%。
此外,科大訊飛還面臨的一重困境,也是所有以語音為方向的AI公司所面臨的共同困境——語音技術發展尚未成熟,這限制了商業落地的能力。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在一次演講中表示,語音是所有AI技術中最不成熟的。
語音技術可分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音處理。語音識別技術發展較為成熟,如科大訊飛等可以將語音識別準確率最高做到97%(在低噪、近場等限定環境中),但自然語音處理技術目前仍然發展緩慢,如李開復所說,現在AI語音技術“只能把音變成字,字變成音,但講什么一個字不懂。”
中金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語音識別技術已經成熟,但除了電子病歷、法院速記等少數場景外,用戶對語音識別的準確度要求不高,算法企業很難通過提供差異化服務實現變現。另一方面,自然語音處理有廣泛應用場景,但目前技術還不成熟,AI語音智能進行簡單問答,很難實現基于場景的會話。
“相較于視覺技術,語音技術目前確實商業落地的場景有限。”一位科大訊飛員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從千億市值到四百億市值,科大訊飛的市值跌落過程可以看作投資者對AI從狂熱追捧到逐步冷靜的一個縮影。對這家公司來說,“平臺+賽道”模式未來能否獲得成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眼下面臨著技術突破、市場競爭等方方面面的考驗。
轉載自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