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領域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政策,不是市場,而是人才。
全球知名職場社交平臺領英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領英平臺的全球AI(人工智能)領域技術人才數量超過190萬,其中美國相關人才總數超過85萬,高居榜首;中國雖然位居全球第七,但相關人才總數只有5萬多。
無論是研究開發領域,還是應用落地領域,人工智能各個環節對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而人才短缺已成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中的最大短板。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此前向媒體透露,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
在國內企業對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感到焦慮的同時,一些人工智能專業的“海歸”人才回流,成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力量。此外,國內一些高校也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甚至建設專門的人工智能學院,希望以此彌補人才總數不足的短板。
相比于歐美人工智能領域過去60年的積累,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將是一場新“長征”。而眼下,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奪戰,一趟跨國、跨界的人才流動正在發生。
人難招:“坑”多“蘿卜”少
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有多搶手?在招聘網站中輸入人臉識別、OCR(光學字符識別)、算法工程師等關鍵詞后可以發現,對工作經驗要求僅1年左右的普通工作崗位也愿意提供超過1萬元的月薪,而在其他行業,這一標準往往要求應聘者具有兩三年工作經驗。
“坑”多“蘿卜”少,高薪成為企業招聘AI人才時必然的選擇。國內最大的職場實名社交平臺脈脈旗下數據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人工智能相關崗位應屆畢業生的起薪基本都在1.25萬元/月以上,起薪最高的分別為機器學習和算法類相關崗位,達到1.5萬元/月;畢業三年后人工智能崗位的技術人員平均月薪在2.5萬元以上,基本實現薪酬翻番,大幅領先互聯網行業的其他崗位;工作經驗10年以上的AI人才月薪在5萬元以上,但這類人群占受訪人群的比例僅為2.26%。
對于人工智能人才崗位的受歡迎程度,尚在高校的老師和準畢業生已早有耳聞。“學生們畢業可能都能掙五六十萬元(年薪),我們的工資都比不上了。”今年以來,孫嘉在實驗室里經常能聽到導師對如今博士畢業生的工作發出這類感慨。
孫嘉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他所屬的實驗室是該校智能識別與圖像處理實驗室。因為研究方向屬于當前火熱的人工智能方向,去年以來,從該實驗室畢業的博士生的薪資明顯提高了不少。
不過,在人工智能爆發式發展之前,圖像識別、計算機視覺方向的人才在就業時并沒有遇到如今這般的熱情。“AI也是這兩年才開始火熱起來,之前畢業的師兄在找工作的時候還沒有像今天這么火熱。”孫嘉說。
在與已經畢業的博士交流時,孫嘉得知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早先入行的技術人員的薪資與近兩年入職的人員相差無幾,而一旦從原企業跳槽,只要繼續從事人工智能的技術研發,其薪資往往會上漲不少。巨大的市場需要大量技術人才,人才價格也水漲船高。上海某金融獵頭公司負責人張伶俐去年以來為客戶招聘、篩選過跳槽的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她發現這類人在跳槽時的議價能力更高。“尤其是從大公司、研究機構出來的更高,薪水漲幅普遍水平是20%~50%,甚至薪資翻倍的也有。”
但張伶俐也指出,即使企業愿意出高價也不一定能招聘到純粹科班出身的人工智能人才,因為應聘者中居多數的仍從事數據挖掘、分析等工作,嚴格意義上從事深度學習、深度神經網絡等專業領域研究的人才較少。
作為獵頭,張伶俐認為,根本原因還是國內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太大,但有效供給太少。“以前這個領域的學生太少,都是‘冷板凳’,這兩年突然火了。”
對于“人才荒”,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目前最需要人才的是行業應用領域,因此最急缺的是既懂得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又在各行業有深厚積累的跨界人才。他預測,之后的兩三年間這類人才將一直短缺,但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業逐漸落地,“慢慢地這個領域也會走下神壇”。